九成行車記錄儀系中國制造,市場現存份額幾何?
發布時間:2021-07-05 11:15:51 閱讀量:1784
在車輛愈加普及的今天,幾乎每輛車上都會有一個臺行車記錄儀在忠實地幫助主人觀察各個方向的路況,記錄行駛過程的點點滴滴。行車記錄儀在輔助駕駛、避免糾紛、記錄分享旅途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有關這“行車記錄儀”的點點滴滴,你知道多少?
五十年的守護
上世紀七十年代歐洲率先推出了機電模擬式駕駛記錄儀;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和德國又開發了數字式汽車事故記錄儀(即汽車黑匣子)用以監督駕駛者超速駕駛的行為。
由于這種“監督”及“見證”的功能,大大提高了駕駛者的安全與責任感,從而大幅度降低了事故率率。據德國TT S和比利時WSTB ELGLUM公司使用汽車黑匣子前后事故率統計情況表明,事故率比安裝前降低了3%~53%。
因此汽車“黑匣子”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歐洲15個成員國、美國、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等也在大量使用汽車黑匣子。而在中國市場,這一產品尚處丁初級階段,隨著人們汽車保有量的增加,道路情況變得越來越擁堵交通事故的概況呈逐上升的趨勢,司機朋友們更加崇尚安全、綠色出行,汽車“黑匣子”將受青瞇。
同時由于汽車保有量上升所導致的交通事故高發,人們迫切的需要新的交通事故處理手段,一種能夠在監控范圍之外,記錄和分析事故原因的方案。
正是在這種需求下,汽車事故記錄儀經由改造,具有了攝像和錄音功能的初代行車記錄儀便誕生了。同時伴隨時間的發展,還漸漸集成了衛星定位系統、陀螺儀、語音控制功能等功效。
九成系中國制造
“始于歐洲,興于亞洲”或許是對行車記錄儀最好的寫照,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當前來自中國的行車記錄儀,占領了90%以上的世界市場。
這源自于我國行車記錄儀的物美價廉,隨著人工智能的逐步發展,輔助駕駛也成了行車記錄儀重要的功能之一。當下大部分行車記錄儀集成了導航模塊,實時為駕駛員匯報路況,規劃路線。
另外,目前接近七成的行車記錄儀已經集成了ADAS輔助駕駛系統,使用汽車上搭載的各種傳感器和圖像識別等相關技術來輔助車主駕駛,比如在跟前車距離太近、自己車速太快或偏離車道的時候報警,在倒車、轉彎的時候顯示各個角度的視圖等等。
這一份“底氣”則是由我國世界領先的智能監控領域的發展經驗所提供。特別是伴隨“前端”的不斷優化,當下的智能監控設備能對視頻進行實時分析,能夠實現“事中報警”,一旦發現目標出現了觸發預定義分析規則的行為,就會引發聯動。
政策扶持下,市場還有多少份額?
從政策端來看,自行車記錄儀在中國開始發展之初就一直是它的強力支柱。從2012年提出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十二五”規劃》中就開始將行車記錄儀和相關的車載傳感器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作為重點支持對象。到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興起和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2020年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更進一步強調了對于行車記錄儀等相關智能車載設備的研發和新功能產業化的支持。
但也需承認的是,當下自行車記錄儀已是紅海市場,如何逃離現有市場的制約,從而獲得智慧城市“車聯網”的重要入口,則成為了令人頭痛的難題。
網約車普及監控設備會是東風嗎?
六月,由北京市公安局組織修訂的《巡游出租車安全防范技術要求》系列標準開始在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官方網站上征求意見。系列標準涉及安防監控系統、車載定位終端技術要求、車載防劫防盜報警終端技術要求三個部分。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在新修訂的系列標準中,安全防范技術和車載防劫防盜報警終端技術要求中都明確出現了在巡游出租車內增加音視頻監控的要求。
在《巡游出租車安全防范技術要求第2部分:車載定位終端技術要求》標準中,可以看到對車載定位終端功能的具體規定。其明確其由定位終端主機、攝像頭、輔助件三部分構成。定位終端應至少接入3路視頻攝像頭且拍攝角度固定,包含車前行車記錄、車內錄像、后備箱打開錄像,車內錄像要含音頻。
這也就意味著,在新規實施后,每輛出租車至少要配備3路監控攝像機,并且車內要含有麥克風。而這顯然是一個雖區輕微別于“行車記錄儀”但高度相似的藍海市場。
根據Yole數據,全球汽車平均每臺搭載攝像頭的數量從2018年的1.7顆增加值2023年的3顆,CAGR達12%。2020年,我國汽車攝像頭平均搭載數量為1.3顆,市場空間較大。
而OFweek智能汽車網更是指出,我國車載攝像頭出貨量已經從2017年的1690萬枚,提升至2020年的4263萬枚,以單價150元計算,2020年中國車載攝像頭市場規模達66億元。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小結
伴隨著國家政策的進一步支持和技術的繼續發展,中國制造的中國之“眼”還將走向新的輝煌,同世界各地車主一起,記錄下他們的旅途。
來源:智安物聯網/縉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