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來襲不可怕 人工智能早已讓我們知己知彼
發布時間:2021-07-30 09:57:17 閱讀量:1868
近日,第6號臺風“煙花”正在我國江浙沿海登陸,其最強可達超強臺風級(風力≥16級),來勢之洶不可小覷。此前,河南鄭州因“煙花”帶來的強暴雨影響,便遭遇了洪澇災害,在此背景下,“煙花”直面而來更是對我國防臺應急工作帶來嚴峻考驗。好在,人工智能的應用,給我們增強了信心。
當人工智能遇上臺風
本次“煙花”固然可怕,但大家可能也發現了,早在其還未登陸之時,我國相關地區的預報信息就不曾有斷。而隨著“煙花”逐漸逼近和正式登陸,其整體情況、行進路線、影響區域更是詳細生動的呈現在我們眼前,這使得我們在面對超強臺風時也能從容不迫、井然有序。不過,這是如何辦到的呢?
答案就是人工智能!通過將衛星云圖收集的大量氣象數據作為“食糧”,供給人工智能學習與升級,培養出的特殊人工智能系統能夠幫助人們實現快速而精準的氣象預報。與此同時,在機器深度學習的助力之下,人工智能還能根據現有數據進行分析推演,在實現對氣象監測基礎上做到一定程度的預測。
細心的網友可能會注意到,如今我們的氣象預報及災害預警信息已經越來越及時、越來越精準、越來越先進。此前天氣預報中,“局部有XXX”等模糊的詞匯已經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準確地名和詳細數據;原本只能預測三天的天氣情況,眼下也逐漸延長到一周甚至更長,這些都是人工智能的功勞。
作為一項預測科學,天氣預報雖然無法實現完全一致,但通過對計算力的提升卻能夠縮近與100%之間的距離。天氣預報的實質是對海量氣象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處理,過去有了數據人們只能通過超級計算器或者人工進行計算,難免存在效率不高和誤差情況,但人工智能的應用大大提升了數據計算能力。
未來應用還有待挖掘
隨著全球變暖,臺風災害愈演愈烈,我國作為全球受臺風危害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具備超強防范能力。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與氣象預報的融合發展勢在必行。人工智能能夠自動、智能、快速的對氣象進行精準、可解釋、可調可控、可視化的預測,對災害預防作用巨大。
不過,我們也要清晰的看到,現階段讓人工智能實現對氣象災害的預測還不現實,與此同時相比在金融、醫療、教育、農業、交通管理等行業中的普及應用,人工智能在氣象領域的整體發展也還處于初級階段,有待進一步挖掘。就目前來看,我國人工智能與氣象的應用還存在商業化落地、人才等多方面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我國也是在不斷進行攻堅。例如2015年6月,氣象局就曾頒布27號令宣布開放中國氣象信息,并于2020年完全放開,鼓勵民營資本和氣象局合作,以期加速人工智能與氣象的融合應用早日步入商業化階段。可惜,截至目前真正取得成果并具備實用意義的產品并不是很多,未來還需要持續努力。
當然,這樣的發展現狀也算有好有壞。壞處一目了然,商業化進程的緩慢讓氣象領域提升不夠快,帶給人們的生產生活保障有限,無法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但好處是類似一些氣象主播、氣象編輯不會因為人工智能的加入而擔憂被取代,畢竟人工智能的現狀注定了其暫時只能是個輔助者,關鍵時候還得依靠人。
來源:智能制造網